#15. 玩耍不足:导致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一大原因
#15. Play Deficit as Cause of Decline in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多方面证据表明,玩耍剥夺是造成年轻人心理健康危机的一大主因。
在本文中,我将概述人类学家 David Lancy、发展心理学家 David Bjorklund 和我本人共同发表于《儿科学杂志》的一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欲阅读全文,包括支撑各观点的研究引文,请见此处的文章。通览本文,除非另有指明,我使用「儿童」一词统指所有未满 18 周岁的人。
我们以两个得到充分证实且令人不安的事实作为文章的开篇。
两个得到充分证实且令人不安的事实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儿童玩耍和探索的自由已大幅减少。
第一个事实是:在过去五十多年里,我们见证了美国儿童自由度的持续、普遍且巨大的滑落——他们自由玩耍、或在没有成年人直接监护与管制的情况下从事任何活动的自由度都大不如前。每过十年,儿童的自由就更少一分:他们越来越不能在脱离成年人看管的情况下独自或与同伴玩耍、游荡和探索;越来越不能在没有成年人守护的情况下使用公共空间;也越来越难找到一份能证明自己具备责任感与自控力的兼职工作。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包括:社会上的一种恐惧感急剧增强,即认为儿童若非时刻处于监护之下便会身陷险境;儿童必须花费在学校和家庭作业上的时间大幅增加;以及一种社会观点日益盛行——认为儿童的时间最好用于由成人指导的、学业式的活动,例如参加正式的体育训练和课程,即便在校外也是如此。
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大幅恶化。
第二个不争的事实是,正是在这相同的几十年里,年轻群体的焦虑、抑郁和自杀率都出现了惊人的增长。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数十年来针对学龄儿童的标准化临床问卷数据估算,我们现在所说的「重度抑郁症」和「广泛性焦虑症」的发病率,在20世纪下半叶增加了约 5 至 8 倍,而其他指标显示,这一趋势在 21 世纪头二十年里仍在持续。
或许,最有力且最令人不安的证据,来自对自杀及自杀念头的研究。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汇编的数据表明,15 岁以下儿童的自杀率在 1950 年至 2005 年间上升了 3.5 倍,之后在 2005 年至 2020 年间又攀升了 2.4 倍。到 2019 年,自杀已是 10 至 15 岁儿童群体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意外伤害(包括交通事故致死)。此外,2019 年的「青年风险行为监测系统」(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System)调查显示,在调查前的十二个月里,18.8% 的美国高中生曾认真考虑过试图自杀,15.7% 制定过自杀计划,8.9% 尝试过一次或多次自杀,另有 2.5% 的自杀尝试需要接受医疗救治。
诸如此类的发现,促使美国儿科学会、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会以及儿童医院协会于 2021 年联合向拜登政府发表声明,敦促将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宣布为「国家紧急状态」。
有理由相信:自由的减少是心理健康恶化的主因
你或许会认为,剥夺自由玩耍和其他独立行动的自由会使儿童焦虑、抑郁,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产生自杀念头,这本该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成年人却惊人地擅长在这个问题上把头埋进沙子里。如果你阅读大众媒体的报道,你会以为问题出在电子屏幕和社交媒体,或几乎任何其他事情上,就是不愿承认我们已或多或少地把孩子们全天候地囚禁起来这个事实。所以,以下便是我们在《儿科学杂志》的文章中阐明的部分证据。
玩耍及其他独立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即时影响。
研究证实了一个本该显而易见的道理:玩耍是儿童快乐的直接源泉。当孩子们被要求描绘或描述让他们开心的活动时,他们呈现的无一例外都是玩耍的场景。另有研究表明,当孩子们被允许玩得更多一些时——例如学校提供更长的课间休息时间——他们就会变得更快乐。研究还揭示,在儿童看来,玩耍是由他们自己发起和掌控的活动。一旦有成年人介入指导,那便不算是玩耍。玩耍的乐趣,正是源于那份摆脱成年人控制的自由。其他研究发现,学龄儿童情绪崩溃和自杀的比例,每逢暑假学校停课时便会显著下降,开学后又再度攀升。在暑假期间,孩子们至少比在校期间拥有更多一些独立活动的机会。亦有证据表明,有兼职工作的青少年比没有的更快乐,这归功于他们从工作中获得的独立感与自信心。
玩耍及其他独立活动对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
除了能即时提升心理幸福感,玩耍和其他独立活动还能构建起促进未来幸福的心理能力与心态。研究表明,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拥有强大内部控制点(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的人——即坚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主宰自己人生的信念——遭受焦虑和抑郁困扰的可能性,要远低于那些内部控制点较弱的人。然而,显而易见,要建立起强大的内部控制点,一个人需要通过大量亲身实践来获得掌控感,而如果你时刻受到他人的监视和控制,这种体验便无从谈起。
其他研究评估了儿童用于自主安排活动的时间,与可预测未来心理健康的各项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这类研究揭示,幼儿的自我结构化时间(主要涉及自由玩耍)的长短,与以下几点呈显著正相关:(1)执行功能测试的得分(即创建并贯彻计划以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能力);(2)情绪控制与社交能力的指标;以及(3)两年后,在自我调节能力评估中的得分。
此外,两项针对成年人的回顾性研究显示,根据多项指标判断,童年时期独立玩耍经历较为丰富的人,其成年后的幸福感和成功度,都高于那些独立玩耍经历较少的人。而针对大学生的研究揭示,那些父母过度管控(通过问卷评估)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要比父母管控较少的学生更糟。这些以及其他的相关性研究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年轻时拥有更多掌控自己生活的机会,预示着未来会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状况。
玩耍:满足儿童核心心理需求的主要途径
数十项针对不同年龄人群的研究共同指向一个结论:我们所有人的心理健康,都有赖于我们满足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能力——即对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的需求。这背后的逻辑十分清晰:若要感觉自己能掌控人生、从容应对路上的坎坷,我们就必须感到能自由选择自己的道路(自主感);感到具备足够的能力去追求这些道路(胜任感);并且拥有朋友和同伴的支持,包括情感支持(归属感)。
儿童如何满足这些心理需求呢?他们正是通过玩耍和其他自主选择、自我掌控的活动来做到。根据其定义,玩耍和其他自我导向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自主性;这类活动能培养孩子们在自己真正在乎的领域里的技能(胜任感),并为他们步入成年做好准备(参见第五篇);同时,这类活动也是孩子们建立友谊(归属感)的主要方式。
剥夺儿童的玩耍和其他独立活动,实际上就是在剥夺他们成长所必需的体验,而正是这些体验,才能赋予他们掌控自己人生的信心与能力。
最后的思考
那么,你我以及其他人能为此做些什么呢?太多人只关注药物和治疗,仿佛问题出在孩子身上,需要被「修正」似的,却鲜有人思考如何「预防」。预防,就意味着要把一个正常的童年还给孩子。儿童的天性就是去玩耍和探索,并籍此在成长中变得日益独立。如果他们缺失了这种独立性,其本能就会告诉他们,有地方出了严重的问题。第十四篇概述了一些方法,旨在当今这个过度保护的世界里为孩子们的生活带回更多玩耍,但我们同样需要努力去改变那些施加于儿童生活之上的、更广泛的社会制约。
如果您希望看到本文所述观点背后的更多研究证据(包括参考文献),可以查阅我们发表在《儿科学杂志》上的文章。
我邀请您在下方的评论区留下您的评论和问题。如果您尚未订阅本 Substack 专栏,请立即订阅,也请将它告知其他可能感兴趣的朋友。订阅后,每当有新文章发布,您都会收到邮件通知。